提到 “生殖健康”,很多人会先想到女性,但男性生殖健康同样关乎人类繁衍与整体健康。最近,一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《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》的研究,用近 50 年的全球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:男性精子数量正在持续下降,且 21 世纪后下降速度还在加速。
这项研究由来自以色列、丹麦、巴西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完成,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、覆盖最广的精子数量趋势分析 —— 它汇总了 1973 年至 2018 年的 223 项研究数据,涉及 6 大洲 53 个国家的 57168 名男性,相当于给全球男性的 “生殖健康” 做了一次半个世纪的 “体检”。
半个世纪降了一半!精子数量的 “缩水” 有多严重?
研究重点关注了两个核心指标:精子浓度(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数量) 和总精子数(一次射精的精子总数),这两个指标是衡量男性生育能力和生殖健康的关键。
结果让人揪心:从 1973 年到 2018 年,未经过生育状态筛选的普通男性(比如参军体检的年轻人、大学生,他们大多未意识到自己的生育能力问题),精子浓度足足下降了 51.6%——1973 年时,平均每毫升精液里有 1.01 亿个精子,到 2018 年只剩 4900 万个,几乎少了一半;总精子数下降得更厉害,降幅达 62.3%,从平均每次射精 3.36 亿个精子,降到了 1.27 亿个。

全球范围内,精子数量正在加速下降
更让人担忧的是,这种 “缩水” 不是匀速的,而是越往后越快。研究发现,2000 年是一个明显的 “加速点”:2000 年之前,普通男性精子浓度每年下降 1.16%,但 2000 年之后,年降幅直接翻倍,达到 2.64%。也就是说,近 20 多年来,精子数量的下降速度比之前快了一倍还多。
不过有个细节需要注意:已经生育过的男性(比如伴侣怀孕或有孩子的男性),精子数量下降趋势不明显。研究人员解释,这可能是因为生育过的男性本身精子质量基础较好,或者存在 “筛选效应”—— 精子数量过低的男性较难自然生育,因此未被纳入 “已生育组”。
不只是欧美!南美、亚洲、非洲男性也中招了
在之前的研究中,科学家只观察到北美、欧洲、澳洲(简称 NEA 地区)男性的精子数量下降,南美、中美、亚洲、非洲(简称 SAA 地区)因为数据太少,一直不确定是否有同样趋势。而这次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——首次证实 SAA 地区的普通男性,精子数量也在显著下降。
数据显示,SAA 地区普通男性的精子浓度每年下降 0.65 个单位(每毫升百万个精子),虽然下降速度比 NEA 地区(每年降 1.27 个单位)慢一些,但已经达到了统计学上的 “显著水平”。这意味着,精子数量下降不是某个地区的 “局部问题”,而是全球男性共同面临的 “集体挑战”。
比如亚洲地区,研究纳入了中国、日本、印度等国的数据,发现这些国家的普通年轻男性,精子浓度也在逐年走低;非洲和南美国家的情况类似,过去被认为 “生殖健康风险较低” 的地区,如今也没能幸免。
精子数量下降,只影响生育吗?不,还关联整体健康
可能有人会问:“我已经有孩子了,精子数量下降和我没关系吧?” 其实不然。研究指出,精子数量不仅仅是 “生育指标”,更是男性整体健康的 “晴雨表”。
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,精子数量低的男性,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也更高:比如全因死亡率(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死亡)增加、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,甚至睾酮水平下降、睾丸癌发病率升高也与精子数量下降 “并行”。可以说,精子数量的变化,可能反映了男性身体内部的整体健康状态。
另外,从种群繁衍角度看,精子浓度过低会直接影响受孕概率。研究提到,当精子浓度低于每毫升 4000 万 - 5000 万个时,自然受孕的概率会快速下降。如今全球普通男性的平均精子浓度已接近这个 “临界点”,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全球不孕不育率上升的原因之一。
研究靠谱吗?看看这些 “严谨细节”
很多人可能会怀疑:这么多年的数据,不同国家、不同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不一样,结果会不会不准?其实研究团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,做了很多 “严谨操作” 来确保结果可靠:
比如,所有纳入研究的精液样本,都采用了 “血细胞计数板” 这种标准检测方法(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经典方法,几十年没大变化,数据可比);研究还排除了那些 “特殊人群”—— 比如已经确诊不孕的男性、有生殖系统疾病的人、长期接触有害物质(如农药、重金属)的从业者,避免这些因素干扰 “普通男性” 的整体趋势;最后,通过多次 “敏感性分析”(比如剔除异常数据、调整年龄、禁欲时间等影响因素),结果都没有大的变化,说明结论是稳定的。
当然,研究也有局限,比如没有分析精子的活力和形态(这两个指标也影响生育,但检测方法变化大,难以对比),而且只纳入了英文文献(不过非英文文献占比很少,对结果影响不大)。
面对精子数量下降,我们能做什么?
目前研究还没完全明确精子数量下降的具体原因,但科学家推测,这可能和环境因素(比如塑料中的内分泌干扰物、空气污染、农药残留)、生活方式(熬夜、肥胖、久坐、吸烟饮酒)、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。
对普通人来说,虽然无法改变大环境,但可以从自身做起,保护生殖健康:比如少接触塑料餐具、化妆品中的可疑成分;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久坐(比如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);控制体重,适量运动;戒烟限酒,减少高糖高脂饮食。
而从社会层面,研究人员呼吁:应该把男性生殖健康纳入全球公共卫生监测体系,建立长期的 “生殖健康监测网络”,同时加大对病因的研究,找到阻止精子数量下降的 “突破口”。
男性精子数量的下降,不是某一个人的 “私事”,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 “公共健康问题”。它提醒我们:生殖健康不只是 “生育工具” 的问题,更是整体健康的一部分;不仅需要科学家的研究,也需要每个人从生活细节做起,更需要社会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关注 —— 毕竟,健康的未来,离不开健康的 “生命种子”。
拓展阅读
男性生殖健康指南
从精子到生命的精准调控
试管妊娠率与母婴安全的平衡之道
关于精子冷冻,这些知识你该知道
防晒与男性生育力:备孕家庭需要知道的事
远离低质精子,这些细节你注意了吗?
全球精子量暴跌 50%!生育危机来了?
精子“选秀”新技术:试管成功率翻倍的关键